第五章 干版火棉胶与折叠相机

作者:吴钢 来源:《影事溯源》
分享:
摘要:使用湿版火棉胶摄影影像清晰,感光度提高,并且可以随时随意洗印出多张照片,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涂布之后必须立刻拍摄,不能存放,这就需要在拍照前,现场在玻


干版火棉胶的发明,使得摄影师从摄影室中走出来,室外拍摄更加方便快捷


图6-1  Steinheil公司早期制作天文望远镜的广告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使用湿版火棉胶摄影影像清晰,感光度提高,并且可以随时随意洗印出多张照片,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涂布之后必须立刻拍摄,不能存放,这就需要在拍照前,现场在玻璃片上涂布火棉胶,然后即时装入相机内进行拍摄,如果等到火棉胶干燥板结了,就不能再使用了。

为什么湿版火棉胶干了以后就不能使用了呢?因为干燥后的底版中的火棉胶的分子结构改变,整个粘胶层凝固板结,碘化银的作用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在寻找一种方法,就是火棉胶即使干了以后,也可以拍摄,众多的发明家进行了多项试验,但是效果都不够理想。

后来,物理学家陶配诺(J.M.Taupenot)在1855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就是在火棉胶里面加上蛋清。蛋清干版火棉胶的制作方法是:选择一块干净的玻璃版,要比湿版火棉胶更加精心地清理和磨洗这块玻璃版,否则会影响照片质量;然后在玻璃上涂上碘化过的火棉胶,再涂上一层蛋清,加上溴化铵和碘化铵,还有冰糖的混合物;这个经过涂层处理过的玻璃版晾干后,放在一个密封的带槽的盒子里,使用时取出,在硝酸银溶液里面浸一下。其他工序就和以前制作的湿版方法一样了。

这种干版拍摄方法把摄影师从现场涂布感光版的尴尬境地中彻底解放出来了。虽然与湿版火棉胶相比,干版法的感光度低,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但是比湿版摄影法方便的是,外出拍摄时可以不必携带许多涂布感光版的器材和暗房设备。于是轻装简从的干版摄影法大受从业者的欢迎,摄影师们奔走相告,积极学习这种新的摄影方法。干版火棉胶的拍摄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显影要半个小时,拍摄人相比较困难,但是拍摄风景和翻拍画却很实用,蛋清涂层使拍摄效果十分细腻、均匀。

干版火棉胶摄影术的发明和发展,使得摄影师可以轻易地走到室外拍摄了,也就是说,摄影师不必在暗房里涂布好感光版,马上进行拍摄;而是预先涂布好感光玻璃版,装在片盒里,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拍摄照片,这无疑将摄影的拍摄和发展带入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于是,一种比抽屉式相机更加轻便、更具有便携性质的相机---折叠式相机应运而生了。


图6-2  法国生产的AUZOUX大型木制折叠相机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如图6-2所示是一台在火棉胶摄影法初期由法国生产的木制折叠机身相机,生产时间大约在1860-1870年之间。机身前面装有大型铜制镜头,牌号AUZOUX,镜头用螺丝固定。机身后面有磨砂玻璃取景器,可以拍摄火棉胶玻璃版,拍摄尺寸为30cmX30cm。此机体形庞大(打开时约有40cmX40cmX70cm),这种大体积的相机在当年还是比较少见的,能够完好保存到今天更是罕见。机身后背的插板拉开后,可以看到里面的方形底片框,可以拍摄不同尺寸的感光版。这台相机皮腔的折叠方式还是采用了早期的直角折叠方法。


图6-3  硕大的铜制镜头和早期直角折叠法的折叠皮腔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4  镜头上的AUZOUX标志,巴黎生产,标号为11.188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5  机身的背后,拆下了背板,可以看到机身内部和机身下部的齿轨调焦装置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干版火棉胶的最大贡献就是感光版可以事先制作好,供摄影者随时随地使用。它不但改变了现场涂布、制作感光版的不便和落后的拍摄方式,促进了室外摄影的普及,也为现代摄影感光材料的工厂式生产打下了基础。此时的木制折叠相机的生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德国的Steinheil大型木制折叠相机,生产于1870年。拍摄尺寸40cmX30cm。就使用干版火棉胶玻璃底版的木制折叠相机来说,超过这个尺寸的相机很少有了。由于装载感光版的后背可以横向插入机身,也可以竖向插入机身,因此机身后背的实际尺寸和磨砂玻璃的尺寸是40cmX40cm。机身打开体态巨大(约有55cmX55cmX90cm),操纵螺杆转动后皮腔继续伸出,机身更长。如此庞大的木制相机保存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原装的皮腔保存完好,并无破损和漏光现象。Steinheil牌铜制镜头更是体形硕大,是在德国慕尼黑生产的。Steinheil是制作光学镜头的老厂家,从1867年开始,以生产天文望远镜而驰名。相机两个原装的片盒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可以使用。另有原装的硬胎麻布箱子,镶嵌真皮拉手和配饰。如此巨大的机型,留存至今,居然能够完整保存,原装配件一件不少,十分难得。
 


图6-6  德国生产的Steinheil大型木制折叠相机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7  Steinheil大型木制折叠相机正面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8  Steinheil大型木制相机可以折叠,拆下镜头,与两个原装片盒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摄影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干版火棉胶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它与摄影初级阶段的达盖尔法相比,有了革命性的飞跃;与它的前身湿版火棉胶相比,更加实用和方便。干版火棉胶的实用性与摄影市场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者的不断需求相比,也逐渐显现出它的不足之处,比如,感光版的感光度低,始终是使用者的一个遗憾。
人们也在实践中尝试了许多方法,对干版火棉胶摄影法加以改进,其中一项重要的发明--鞣酸的使用。其发明人是少校军官吕塞尔(Charls Russell),在摄影实践中,他不满足于现有的底片的感光度,希望找出一种光敏度更高的方法,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成功。他发现,在制作感光版时,在原有的碘化银里加上鞣酸,可以提高感光版涂层的光敏度。这种鞣酸是传统的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添加剂,把它放在感光材料当中,还可以延长感光版的保存时间,却不会减弱感光涂层的化学变化。
加入了鞣酸的感光版,感光度提高了,根据不同的光线变化,最多用两分钟,最少只用35s的曝光时间就行了。拍摄后,在显影之前,先把感光版在有硝酸银的溶液中浸泡,把硝酸银的涂层浸透,水控干后,再进行显影。显影是用焦醅酸(连苯三酚)溶液加上一点酒精,如果需要加强图像的显现,可以加上一点柠檬酸和一点硝酸银溶液,效果会更好;定影则用大苏打。加用鞣酸的方法是在1861年发布,后来人们在使用中又对其不断进行完善。1864年,英国人赛斯(B.J.Seyce)和博尔敦(W.B.Bolton)发明了溴化银干版火棉胶乳剂,把硝酸银直接加进溴化碘火棉胶。后来莱阿(Carey Lea,1823-1897)在1868年又对其加以改进,使这种方法更加简单,感光版的感光度也有所提高。
虽然人们对火棉胶做了许多改进,但是感光度较低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数十秒的曝光时间,要拍摄运动的物体,还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有人想到用明胶代替火棉胶。真正把这一想法付诸实际应用的事英国医生玛多克斯(Richard Leache Maddox)。1871年,他利用动物的皮骨熬制成明胶,然后加入溴化银,加热,趁热涂布到玻璃版上。明胶乳剂膜作为载体,不但不会减弱感光版的透明度,反而可以使感光版的光敏度大大提高,也便于摄影师携带,外出拍摄。由于明胶在潮湿的状态下体积会膨胀,很容易被显影液渗透,所以摄影后期冲洗加工的效果明显加强。这里明胶干版模式也为现代感光材料生产打下了基础。


图6-9  1889年法国生产的明胶溴化银干版,规格为9cmX12cm。用硬纸板盒子包装,里面有三个纸包,每个纸包里有4片玻璃感光版。每一片玻璃版旁边还有窄窄的小纸条包边,防止玻璃版之间互相粘连。冲洗时可以放在特制的木架上晾干
吴钢  摄影


图6-10  相机上附带的金属片盒,在暗房里把玻璃感光版插进去,插进插板,就可以带出去准备拍摄了
吴钢  摄影

明胶出现以后,感光片的光敏度有了极大的提高。1878年,英国的贝耐特(Charles Bennett)又把乳剂加热的时间进一步延长,使得感光度比湿版火棉胶的最快速度又提高了数倍之多。这一发明十分重要,它为摄影的快速曝光敞开了大门,也为现代工业化生产感光材料创造了条件。一些为摄影师生产干版的厂商开始出现,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各种规格的摄影感光版。这也是摄影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以后,感光版生产商正式走上摄影的历史舞台,生厂商与摄影师有了明确的分工,而摄影师也从繁琐的预制感光版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不必再事先准备喝涂布感光乳剂,随时可以在商店里买到现成的、带包装的干版感光片,从而为摄影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一些眼光敏锐的商人发现摄影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于是他们开始在这一全新的商业领域里大展拳脚,为将来感光版制作的远大目标和壮丽前景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明胶感光版技术的应用,大批的专业感光版制造商开始出现,市场上可以方便地买到整盒包装好了得玻璃感光版,极大地促进了折叠式相机的发展。木制机身也从裸露的原木进一步发展演变到真皮包裹,机械性能也大幅提高。我们看到的这台英国Sanderson牌木制折叠相机(图6-11),型号为JUNIOR,1904年在伦敦生产。红色真皮皮腔,双层底板,可以加倍延伸皮腔,直到超出相机本身底板的长度。镜头前班的连接部分装有特殊的金属调节配件,包括拉杆和紧固扳手,可以使镜头前板抬高,前后倾斜,调整变形;快门由双桶气压装置操纵,速度从1s到1/100s;专用的片盒也从木制改变为金属制,更加轻盈,坚固耐用。
干版火棉胶时期,基本上保持了铜制镜头的制作工艺,镜头的外观上变化也不大。也有一些厂家,适时推出了组合镜头,即在相机的标准镜头上再加装上配套的镜头或者接圈,改变镜头的焦距和光学结构,一个镜头多种组合,使用更加方便。

 


图6-11  Sanderson木制折叠相机的皮腔展开时,一直延伸出底板的状况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12  皮腔收缩,回收到底板以里的位置,真皮包裹机身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13  专用的金属片盒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法国在1890年左右生产的Hermagis中等偏大型的木制折叠相机。桃花芯木制做机身,打开之后,可以看到与一般的插孔式组装方式有所不同,此机采用金属连杆支撑折叠和组合,比较少见。但是通过用紧固螺钉调节金属连杆,便于前板和后板的倾斜角度的控制。拍摄尺寸25cmX18cm。后背上有磨砂玻璃取景,轻轻掀起机身后部边缘上的铜质簧片,就可以把取景器从机身后部取下来,选择横置或者竖置,然后装在机身上。之后双手转动机身下面的旋钮,通过齿轨传动装置,前后移动镜头板,在磨砂玻璃上取景对焦。掀开磨砂玻璃,可以把片盒插入后背的插槽。原配的片盒木质与机身一模一样,遮光板采用卷帘门式,在薄皮上贴细木条,在片盒两侧的细槽中运动,滑顺自如,开合有序。


图6-14  操纵快门的双气压筒排列在镜头两侧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15  插板从片盒中拉出来,看到片盒内部有弹性钢片,可以把感光版顶紧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16  镜头前板下方的铜制调节拉杆和紧固扳手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此机最大的特点是法国巴黎制作的Hermagis镜头,还有配套生产的7片镜头环,由一个铜制底座与相机自由交换组合。镜头上光圈的大小,是由11片插片横着插入镜头筒,插片当中开有不同大小的圆孔,来进行调节。整个镜头由21个零件组合而成,放在一个原装木盒之中,完整无缺,十分罕见。



图6-17  法国在1890年左右生产的Hermagis木制折叠相机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18  与Hermagis相机镜头配套的组合镜头配件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19  Hermagis组合镜头配件可以装在一个木盒中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图6-20  相机的镜头盒原装片盒
北京祥升行藏品照片

有一个当年巴黎生产的镜头很有意思,在镜筒上有中文字样,不知道是人的名字还是镜头的牌号。“何亚永”似乎是一位中国人的名字,为何刻在镜筒上?镜头上还刻有12040的编号,以及生产地点---巴黎。估计当年可能是一位叫做何亚永的中国人定制的镜头。


图6-21  刻有中国字的老式铜镜头
吴钢  摄影


图6-22  镜筒上刻字的局部
吴钢  摄影

分享:
返回列表
相关
◇ 柯达百年---传统胶片
美国人,乔治-伊斯曼一直致力于照相干版的量产。1879年发明了涂布设备。1881年1月伊斯曼干版公司成立,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极大推动了摄影的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柯达百年——传统相机
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 柯达,你给我们留下的只剩时光
美国纽约州当地时间2015年7月19日,在上百磅炸药的威力下,一座拥有92年历史、25万平方英尺的伊士曼商业园胶片工厂在20秒内被彻底炸平。
◇ 摄影的乐趣
1855 年,英国出版了一本关于摄影的漫画集—《摄影的乐趣》,封面上画的是一位摄影师吃力地驮着照相设备前行着。作者讽刺的是,当时的照相工具过于笨重和繁琐,因此摄影并不能给
◇ 经典相机 魅力无穷——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发展经历回顾
1934年,前苏联推出了一台名为“运动”(„Cnopm“)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该相机俯视取景,带旁轴取景框,使用35MM电影胶卷,造型古怪,工艺粗糙,机身墨漆涂装,羊皮包裹,金属
◇ 火棉胶湿版摄影作品欣赏
湿版摄影法(Wet plate processing)就是拿玻璃当底片的摄影技术,这是一门来自19世纪的古老摄影技术,在干净的玻璃上涂布火棉胶为主材的溶剂,再浸入硝酸银,取出趁着湿的时候进行拍摄,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