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相机 魅力无穷——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发展经历回顾(10)

作者:孙澄澄 来源:
分享:
摘要:NIKON F型 NIKON(尼康)Nikon F (升级版) 1959年,在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除了前述日本千代田公司创新地发明了快门同步

NIKON F型


NIKON(尼康)Nikon  F (升级版)

1959年,在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除了前述日本千代田公司创新地发明了快门同步、跳跃式收放光圈的minolta SR-1、西德蔡司•依康公司发表的镜头同步收放光圈的牛眼式测光系统及配置了“菲涅尔”增亮聚焦屏的CONTAREX BULLSEYE(独眼龙)外,日本相机制造业的后起之秀“NIPPON KOGAKU”-日本光学公司(即后来著名的尼康公司)推出了更具挑战性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Nikon(尼康)F型。其特点是:组合式结构。整机分四部分:

  1. 取景棱镜顶;
  2. 聚焦屏;
  3. 机身主体;
  4. 后背,并有各种部件可供更换。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和要求,更换不同的部件,组合成各种机型,以满足拍摄需要(经过以后不断补充,Nikon F型最多各可更换近十种常见的取景顶或聚焦屏)。随着紧接着Nikon F型第2版可安装马达的机身的推出,更有可更换250张胶卷的大容量后背,以满足体育摄影的需要。
由此可见,NIKON F型以其灵活多样的组合、相对低廉的价格(与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相机相比)、毫不逊色的质量、更加完备的功能、更为便利的操作以及更加轻巧的体积和重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超越,博得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相机爱好者的青睐,更受专业摄影人士的喜爱。特别是战地摄影、体育摄影记者,更将其视为手中得心应手的武器,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拍摄出一幅幅高质量的作品,令人赞叹!

NIKON F型(第1版,下同),相机为传统的亚银色铜镀铬,全金属结构,人造皮革包裹,三角形五棱镜顶造型,机身呈八角形窄长亚矩形,线条明快、外形简洁。

照相机为连底脱卸式后盖,后盖背部中央为面积较大的黑色平面压片板,结构普通。压片板左侧有相机的专利号(第2版后期型起,该专利号不再显示)内侧底部右边是后盖锁定盘,通过此盘上的缺口插入机身底部相应的槽中,锁定后盖。

打开后盖看机身,右侧是卷片轴,轴上仅有一条插片槽,稍显不便。左侧为八牙轮,结构传统。中间偏左,为钛金属横走式帘幕快门(最初生产的90台样机安装的为布质涂胶帘幕快门)。值得一提的是,该快门使用的是坚韧的钛金属,以延长其工作寿命。由于钛金属缺乏布帘快门的柔软性,如不慎触碰,即会造成皱折变形,为克服此缺陷,又要使帘幕能卷绕在安装轴上,该相机巧妙地在帘幕上压印了纵向的线段式凹纹,既增强了帘幕纵向的刚度,减小了一触变形的不足,又保证了横向的柔度,使之能顺利卷绕,真不失为两全其美的构思。最左侧是双叉式倒片轴,简单易用。

机背上方偏左是矩形取景框,框内目镜蓝色涂膜,以增加透晰度。取景屏可更换,故取景亮度会因不同的取景屏而有所差异。当使用A型标准取景屏时,亮度稍强,但不及前述“独眼龙”相机。F型相机的取景视野率100%,即从取景器内观察到的图像范围与底片实际曝光范围一致,提高了底片的使用效率和质量,达到了专业相机的要求。

面对机身前脸,中央偏右是反光镜箱,箱右侧是镜头安装解锁按钮,按下此钮,即可卸下镜头。反光镜箱左侧偏下是自拍机扳手,扳手上部为一窄长细高的梯形,棱角分明,梯形表面刻有自左上角向右下角倾斜的条纹(以后改为直纹),斜纹下有一水平的凹槽,槽下经上方梯形的延续线是平面状的圆形。反光镜箱中央是三叉插刀式镜头安装座,结构简单,安装牢固。向内是面积大于底片的反光镜,效果较佳。镜头安装座上方,是一扁宽的梯形相机铭牌,铭牌上蚀刻有黑色“Nikon”,梯形铭牌的反面两端各有一槽,以安装外接式附加测光表。往上,三角形棱镜中央,是相机型号,黑色镂空大写“F”字样,标识清晰、雍容大气。

相机底部,右侧是后盖开启锁环,锁环翻起,逆时针方向转动180°,锁环边缘的黑色三角对准“OPEN”即可打开后盖,安装时操作相反,将黑色三角对准“CLOSE”,即已锁定。(此开启环上蚀刻有“JAPAN”字样,第2版后期型开始,将此字样取消,改在底部中间,三脚架安装螺孔边,字样为“MADE IN JAPAN”。底部中央是三脚架安装螺孔,通用性强。底部左侧为红白双色胶卷感光度提示盘,(第2版后期型开始改为单一白色,)红色提示10-32、白色表示50-400——E,ASA,以其右侧黑色三角形为基准,可通过调节盘中间齿状拨动环转动调节,以提示使用者使用何种胶卷。

Nikon F型照相机,最初配套的是“NIKKOR-S AUTO 1:2 f=5CM NIPPON KOGAKU JAPAN”镜头,该镜头蓝色涂膜,7片5组结构,9片光圈叶片,十分稀少,以后推出的大多数NIKKOR-S AUTO 1:2 f=5CM的镜头虽然仍为7片5组结构,但均为6片光圈叶片,1:1.4 f=5.8CM的镜头也是如此。使用彩色胶卷拍摄时,色彩十分浓艳。镜头调焦范围2英尺至无限远,调焦行程不长,转动幅度约为170°,手感较柔润。镜筒的上方,景深表的中央有一调焦与调节光圈的基准点(镜头装上机身后,面对相机),该点右侧有一红外线摄影的对焦基准红点,红点后方,有大写的红色“R”标记,以提示此点为使用红外线胶片的对焦基准点。该标识为最初版本此款镜头的特征,以后生产的镜头,均已简化,再无此“R”出现(即使是稍后推出的第二版此款镜头,虽然仍为9片光圈叶片,也无例外)。镜头的光圈范围2-16,整档调节,定位清晰。在光圈F5.6后部有一中间带凹口的半圆形拨叉,以与测光系统(外接附加式测光表、测光顶等)的拨杆相耦合,用于测光。

早期的Nikon镜头前圈上的信息较多,其中一项为镜片数量的提示,具体如下:“U”代表一枚镜片,“B”代表两枚镜片,以下依次类推,“T”三枚,“Q”四枚,“P”五枚,“H”六枚,“S”七枚,“O”八枚,“N”九枚,“D”十枚,“UO”十一枚等,从中可知镜片的数量。

Nikon F型相机在以后数年中,又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取景顶和机身,其中有5种以上的测光棱镜顶和多种版本的机身。

自1960年F型第2版开始,推出了可安装卷片马达的机身、拍摄36张胶片带马达的后背(并非所有的F型机身均能安装马达,可安装马达的机身只占10%左右,自上世纪70年代推出的尼康F2后,所有的机身均能安装马达),与此马达配套的是电池盒手柄,给体育及需要连拍的摄影者带来了更大的福音。

1973年,Nion F型最后一款“APOLLO”(阿波罗)推出,与之配套,同时发表了一款无测光的五棱镜尖顶,与第一款尖顶不同的是:将矩形的接目镜改为外方内圆带螺纹样式,自拍机扳手改成了类似Nikon F2(此前Nikon F2已开始生产),外裹黑色塑料、中心嵌白色线条的装饰外套,外形更为美观。卷片、上弦扳手加装了塑料护套,手感更为舒适。相机前部右侧的闪光连接线插座改为外缘螺纹式,可加保护盖,使用更显安全。F型阿波罗采用了部分F2的零件,质量更为可靠。因其产量较少,较为珍贵。安装尖顶的黑色阿波罗数量更为稀少,其造型可谓Nikon F型中最为漂亮,更显不凡。

此外,Nikon F 尚有多款型号,以适应不同摄影者的需要,在此不作逐一介绍。

尼康公司(原日本光学公司)生产相机的初期聘请了几位德国蔡司•依康公司的技师来指导生产,主要仿制CONTAX连动测距型照相机,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及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优越性,于1959年开始生产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此时摆脱了仿制德国相机的尴尬,进入了自创产品的历程。F型照相机的推出并受到市场的认可,显示了其与世界知名相机制造商的竞争能力。对于尼康产品名称“Nikon”的来由,有各种猜测,其实真正的含义,是“New Ikon”的组合,即新•依康,表达出超越蔡司•依康(Zeiss Ikon)的雄心。为此,遭到了蔡司•依康公司的抗议,并于1960年以“Nikon”侵犯其公司名称为由,向国际有关组织提起诉讼,经审理后,该组织判定“Nikon”名称不得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境内使用。

因此,1968年至1970年之间,尼康F型带PHOTOMIC FTN测光顶(也有部分无测光功能的尖顶)的相机销往西德时,不得不改换产品名称,使用与其镜头名称相同的“NIKKOR”,分别在机身顶面的肩部,前脸正中铭牌及测光顶正面、无测光的尖顶下部标示。当时在西德销售时,取得了很大成功。其实,摄影及相机爱好者一眼便知,“NIKKOR”即“NIKON”。因此款相机数量极为有限,故成为尼康相机收藏者追踪的目标。

上述成功,不仅使日本光学公司在商业上取得了应有的利益,还以学生的身份在先生面前显示了自己一鸣惊人的地位,可谓名利双收。

Nikon F型相机,不仅集当时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最新技术之大成,还前瞻性地创意发明了分体式组合结构,使该照相机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摄影需求,其坚固耐用的质量,使摄影者无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于战地或竞技场,高质量的镜头也为之增色,不失为惊世之作,虽未拍案叫绝,也足以领略风骚,果真名不虚传、实至名归矣!

分享:
返回列表
相关
to TOP